8月30日至31日,聚焦产教融合教学需求,我校组织了第一期教学工作坊。本次工作坊特邀常州大学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教学团队,工业软件类相关专业60余名骨干教师参与。

以学促改:工作坊设计“靶向”教学痛点
活动开始,教务处处长李红艳表示,学校将以此次工作坊为新起点,建立“项目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”,推动课题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。她指出,这次工作坊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紧迫任务,是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突破口。她希望大家能够带着“真问题”来,瞄准“真落地”去,能够与专家“深度碰撞”,与同行“坦诚共创”,坚定“改革信心”,放下“思想包袱”,以本次学习为契机,成功打造出工业软件专业项目化教学的“样板间”,为全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成功范式。
标杆引领:常州大学经验“全景式”分享
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的三位资深专家——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潘国威、电子设计与PCB开发方向陈迪克、软件设计方向及总负责人朱梓悦,以该院项目化教学项目一为案例,系统展示了从定主题、编任务、搭体系、排进程和设评价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步骤。



潘国威以“小车底盘、3D打印与装配”项目为例,拆解了从制图到制造的全流程教学设计;朱梓悦先从项目总体分享了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路,又通过“传感器数据处理、系统集成调试”,讲解了任务解读、问题定义和问题拆解思维,分享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软件调试教学场景构建经验。陈迪克则围绕“传感器PCB实战”,演示了电子设计教学中知识点与产业需求的对标策略,深度解构了项目化课程设计中分层任务设置的教学要义。
立竿见影:参会教师争相“互动式”交流
本次工作坊突破传统讲座模式,采用“案例解析+问诊式答疑”的混合式学习设计,常州大学团队从需求分析到成果验证,展示了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完整流程,参会老师也积极提问,坦然所思所想所困,交流教学经验。



三位专家现场点评了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任鹏飞老师带来的《智能车嵌入式系统设计》草案,提出“任务设置需匹配学生认知曲线”“真实案例需二次教学加工”等针对性建议。








互动环节气氛热烈,老师们围绕课程痛点接连发问,讲授逐一解答。问题越尖锐,解答越深入,原定30分钟的提问交流一再延时,散场后仍有老师上前请教、深入切磋。
此次工作坊是学校项目化教学工作坊的系列活动之一,后续将继续邀请专家对项目化教学项目和课程进行一对一、多轮次指导,确保项目化教学落地。
(图/文:杨益龙 编辑:薛鹏 审核:李红艳)